本文目录周恩来死时送别的情景名人思乡的故事鲁迅和周总理有亲戚关系吗周恩来的家乡海棠依旧八奶奶在哪集出现关于“思乡”的故事严以用权的历史典故周恩寿的个人轶事电视剧莽荒纪北山百微是谁 电视剧莽荒纪北山百微演员介绍周尔辉当年考了江苏省高考第一吗周恩来死时送别的情景
1976年1月11日(星期日) 8时30分,周恩来的亲属19人向周恩来遗体告别,参加人员是周秉德、沈人骅夫妇,周秉钧、刘军鹰夫妇,周秉宜、任长安夫妇,周秉华、李玉树夫妇,周秉和,周秉建,周尔鎏、王章丽夫妇,周尔均、邓在军夫妇,周华璋、侯云珍夫妇,周尔辉、孙桂云夫妇,周保章。 9时起,首都群众代表向周恩来遗体告别仪式继续进行。 16时许,北京医院的医护人员向周恩来遗体告别。至此,告别仪式结束。两天里有一万多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16时30分,八宝山的工人们列队走进告别厅,为周恩来送行。工人们把周恩来的遗体移到大白床上,将大白床抬上灵车。 16时45分,周恩来的灵车驶出北京医院西门,经台基厂、长安街去八宝山火化。沿途36华里的长街上,百万人肃立默哀,为周恩来送行。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杨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在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18时06分,周恩来的灵车到达八宝山。行车81分钟。
名人思乡的故事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夕,天津《今晚报》刊登出一篇据说曾是周恩来邻居的王佩华回忆的惊天新闻:1956年周恩来为督促家人平坟还耕,利用到南京办公事时悄然返回淮安以说服婶娘平掉祖坟。后来经过大量查证当事人,完全否定了这一传闻。 周恩来建国后曾回过淮安的说法,今天的淮安仍时有街谈巷议。每当人们归结他自1910年离家后再未回过家时,总会有几许遗憾:他就是一心为公,不会连“家”也不要了吧! 其实,周恩来思乡未回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周恩来1910年春离开淮安后特别怀念故乡,曾多次通过信件与龚志茹表妹等联系问及淮安情况。他身处异乡,心怀故土,尤以寒暑假中这种思乡情绪更盛。直到他到南开读书时,还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年华似水,岁月不居。余负笈津门,亦已三载矣,追忆囊昔离乡别弟之日,于今六阅寒暑。一年铁岭,二载沈阳,随遇而安,因时而学。旅中况味饱尝,固未得一日享家庭之真乐趣也!逮乎既之天津,伯父携眷居焉,始稍稍有家人生趣。然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又徒伤奈何而已! 二十九日。今日为旧岁除夕,家家爆竹声不绝于耳,沿俗尚也。南俗晚间聚家人父子团聚一案共食,名曰“守岁饭”。北地不知有是习否?余归家食既毕,以人稀故无他务,独据一案,取校中自治励学会新出版之杂志阅之,历三时许全书几尽。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温榻之梦未经,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 这篇思念家乡、梦牵故土的真情表白,今天读来,仍让人鼻酸。他的作文老师读后在文末写下了“篇中叙及父母双亡,不忍蓼莪卒读,直令人昼夜心伤。古人云:读陈情表而不动情者,必非孝子。吾于此文亦云”的批语。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回国途中来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当他在石河子招待所意外见到来自淮安钦工公社建华大队的女青年李正兰时,立即问长问短,并深情地对李正兰等在场的人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那么周恩来为啥离家几十年未能回一次故乡呢? “伯伯太忙,他不能因为回家耽误他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老家淮安除了我们这一房头外他也没有什么亲人。”这是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生前对笔者讲的。 虽然周恩来一直没能回故乡看看,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萦绕于怀。1950年1月初,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及一部分党外著名人士做《干部要过好土地改革关》的动员报告时,深情地说过一番话:“……1946年春天,蒋介石还都南京,我也随之从重庆到了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当时我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因为我从1910年离开淮安后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过了……”说到这里,周恩来声音哽咽,眼眶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接着说,“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指周恩来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的坟,因此,我很怀念淮安那个地方。”短暂的沉默之后,周恩来双眉紧锁,接着说,“但是,我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为什么?我第一个考虑的是,当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我们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都设在淮安。我若回去,在安全、接待上必定要增加他们的麻烦,给他们带来许多困难;第二个考虑的是,我们周万(“万”指周恩来外公家)两家在当地都是名门望族,淮阴、淮安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回去见了这些亲戚朋友之后,可能会使这些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上的土改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个考虑的是,淮安当时虽然是解放区,但我通过同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其他要员的多次谈判,从中得出的印象是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而淮安就处在南京的北一侧,待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两淮后,国民党的反动派是可能要报复我所见过的亲友的。所以,我再三考虑,还是没有回老家,没能去祭扫我母亲的坟。” “现在,我们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讲话最后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淹没。 7年后,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又说: “是啊,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即今镇淮楼),放放风筝……” 王汝祥虽然能体会周恩来的话,但仍不忘临来时县委常委们的嘱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时间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来微笑着回答说:“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话对你不隐瞒,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你给裁判裁判: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是的,在周恩来的心目中,他只是个摆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摇橹”,把全国人民载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顾“大家”了。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一说是1956年,周恩来的八婶杨氏去世时,周恩来为报答老人家当年的抚育与监护之恩,在无法回家奔丧的情况下,曾专门乘坐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淮安师范的那段城墙上扔下一封祭婶母的信。为此,当年的淮师学生还被学校领导组织起来去寻找这封信。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淮安的林集公社联盟大队获得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县长进京当面请他,所以周恩来专门乘飞机飞临淮安上空,在飞机上向家乡人民挥手。 …… 这几个传说都十分感人,令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深信不疑。所以,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每当有飞机从淮安上空经过时,无论城乡,人们常常驻足留连,搭上眼镜观看,直到飞机消失在天际。周恩来到底有没有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建国初调到周恩来身边当秘书,后又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李琦,跟随周恩来40年、曾任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总理办公室副主任、转战陕北时期就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原国家安全部部长罗青长,以及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几十人,大多数都不知道此事。直到1994年9月4日,中共淮安市委和市政府为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赴京征求意见,在首都宾馆二楼召开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座谈会时,我遇上了原周恩来经济秘书王伏林,就直率地问他:“王老,您知道不知道或者听没听说过周总理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王伏林听了之后,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九凤呀,你算问对了。我不是听说,那天我就坐在飞机上。等会儿我在会上说吧。” 等到王伏林发言时,他说:“周总理生前虽然没有回过淮安,但他对淮安的感情很深。有一次,他从广州乘专机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了,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驾驶舱,让机长袁桃园把飞机的高度拉下来,速度降下来,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回到北京后不久,一次我在总理值班室值夜班。总理工作一段时间累了,走到值班室,还对我说起那天他从飞机上看淮安的事。他说,淮安城还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还是棋盘式的街道,鼓楼、宝塔(指文通塔)都还在,只是南门大街好像比原来宽多了。” 王伏林说完这一故事时,把目光转向原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说:“成元功同志,那天你也在飞机上,是哪一年的事?” 成元功听了先伸出5个指头,然后又做了一个“9”的手势。王伏林心领神会,马上说:“对对对,是59年。” 事后,我为此又专门去北京成元功家中。成老又详细告诉我说,周总理他们每次乘飞机前,机长都要把《飞行日志》送呈总理,当面汇报沿途天气、飞行航线、速度、高度,有时还要报告机组成员名单。 那天,驾驶苏联产的伊尔—18专机的机长是袁桃园。他向总理汇报后,总理问他:“小袁,这次又从我老家上空经过吧?如果天气好,能不能降低一下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好让我看看老家淮安?”袁桃园回答说:总理,只要淮安低空云层不浓,是可以让您看的。”周恩来一听,脸上马上露出笑容。 那天快飞临淮安上空时,(据袁桃园回忆,实际上还偏离一点航线。因为他们已根据周恩来要求,事先将“广州—北京”的飞行航线调整为 “广州—上海—北京”的飞行航线,不过他们没敢告诉周恩来。据此,袁桃园还告诉周恩来大概什么时间可飞到淮安上空,以便周恩来自己掌握)不住看手表的周恩来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有点踉跄地(伊尔—18飞机没有现在的专机平稳)走向驾驶舱。成元功一见,马上站起来跟到机舱门口。听周恩来对机长说:小袁,快到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下高度让我看看?”正在专心致志驾驶飞机的袁桃园马上回答说:“可以。总理,我早做好准备了,您坐下看吧。”说着,副驾驶已站起身来,让总理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袁桃园随即将飞机平稳地拉到1000多米的高度,并低速从淮安上空飞过。周恩来神情专注地看着他十分熟悉的桥溪巷陌。飞机速度虽然慢,但还是很快飞过了淮安上空。当袁桃园转头问周恩来:“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马上说:“不用了吧,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回北京吧。”接着,他站起身,由成元功扶着走回座位。他坐下后,好久也没有说一句话,他一定是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了。至于周恩来到底是哪一天在飞机上看淮安的,成元功特意找到中国民航,查阅了当年的民航日志,是1959年的元月2号或12号,因为这两天周恩来都曾从广州飞北京,具体是这两天中的哪一天,现在已无法查证清楚了。
鲁迅和周总理有亲戚关系吗周恩来与鲁迅不仅是同宗同族,而且还是远房亲戚。鲁迅的母亲鲁瑞,是周恩来祖母鲁氏夫人的堂侄女...周恩来和鲁迅有着什么关系?周恩来、鲁迅和苏州又有着什么关系?谁会料到,我市吴江竟出乎意料地成了两位周氏伟人的寻根问祖的索隐要地。最近从吴江爆出了有关周氏家族的新闻,于是,我们在吴江盛泽镇有关领导和盛泽镇工业公司沈莹宝副经理的协助下,找到了周氏家族关系的研究者周德华先生。 周德华先生研究周氏家族历史约有10年时间。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周恩来、鲁迅同是迁居吴江的周敦颐九世孙周澳的后裔,周澳的两个儿子周德、周完一系同父异母的亲兄弟,是鲁迅与周恩来的各自祖先。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在中国历史上,朝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家族修谱牒,构成了泱泱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三大砥柱,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形式,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言及他和鲁迅(周树人)先生同宗,按照辈份,鲁迅是他的族叔,所以尊称鲁迅夫人许广平为婶母。周恩来、鲁迅两位伟人是否真正的同宗?他们家族的迁徙发展史怎样?他们的相对祖籍在哪里?于是,考证这两位20世纪中国的伟人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 周恩来的亲属周秉宜、周尔辉,鲁迅之子周海婴对这一问题也十分关注。江苏淮安、吴江,浙江绍兴、上虞等地的研究专家及业余考证者周德华、周柏泉等更是对此矢志不移,终于使这两位伟人的同宗之谜得以水落石出。 以前,众多研究鲁迅、周恩来族史的专家依据现存的《绍兴县志姓氏篇》等资料,推断两位伟人是同宗。如《绍兴县志姓氏篇》中鱼化桥周氏载:“先世(鲁迅家称谓祖先)与后马(周恩来族系)同为澳长子名德之后。此族支派有……保佑桥系、覆盆桥等处。此称鱼化桥者就其宗祠所在地而言。”专家们考证了周氏先祖、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出生地道县楼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谱》及鲁迅出生地绍兴后认定,鲁迅属鱼化桥支覆盆桥分支,周恩来属鱼化桥保佑桥分支,整个鱼化桥支与后马支都是周敦颐十世孙、周澳“长子周德”的后代,因此,鲁迅与周恩来应是本家。此外,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清同治丁卯科(浙江乡试石朱卷)中所写的履历中说:“始祖元公,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从祀文庙。” 后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专家进一步考证,据明万历九年(1581)诸暨丰江《周氏宗谱·续修宗谱序》云:“(诸暨)丰江、新州、梅山、湖西、杨柳堰、五指山、清平岭、吴家桥”和“山阴之周桥、姑苏之吴江、萧山之来苏”俱为南门族之后裔,该谱尊称周澳为“山阴周氏始祖”。 吴江周德华等有关专家学者们获知浙江上虞档案馆发现的《山阴天乐周氏宗谱》中有“烂溪族姑苏吴江”一支的记载后,查阅了现存的各种史料,终于欣喜地发现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吴江《烂溪周氏宗谱》,以及可以作为印证的明弘治《吴江志》、崇祯《吴江县志》(稿本)、清乾隆《吴江县志》、《盛湖志》、《平望志》等史料中的记载,都与《山阴天乐周氏宗谱》相吻合。吴江、上虞的专家们还实地考察了吴江烂溪,界定出烂溪族的生息地域大致在胜天、荷花、南霄、溪东4村到烂溪西岸的一个狭长的地带。绍兴鲁迅纪念馆专家认定鲁迅一支肯定是从吴江迁徙过去的,据目前记载鲁迅宗系的最近的族史资料反映,从鲁迅上溯到吴江始迁绍兴的先祖周逸斋,已达14代。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研究、分析、考证,以及实地考察,专家学者们认为:周澳(1263-1323)是周敦颐的九世孙,行兴七,字希衡,号褚斋。元至元中(?)由贡举中选补行省令使。娶金氏,迁吴江,因藩令史以注误,谪白洋巡司(现属绍兴安昌镇,古时为绍兴重要港口,设巡检司)。娶胡氏,生一子:德。元贞(1295———1297)年间,入赘温渎俞氏,俞氏为山阴梅市乡温渎村一诚公女。遂家温渎睦桥,后人呼为周桥,今名周家桥。周澳殁后葬诸暨桃花岭,俞氏则葬温渎涂头。俞氏生三子:完一、完二、完三。 由上记载可知,周澳曾来过吴江,但具体在何时,居于吴江何处,均不得而知。周澳发妻金氏及继室胡氏的有关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然而,关于周澳的婚配及子嗣却是非常明确的,也与绍兴、吴江诸谱的记载相符。 周澳之子周德,行寿一,字俊德,生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山阴谱》记载他“常贸苏”,也就是说,周德经常来往于苏州一带经商。周德之经常来往于苏州一带经商,可以说与其父在吴江居住过而熟悉当地情况不无关系。周德后因“母亡父谪”境遇不佳,“乃赘吴江车溪村(现为盛泽镇南霄村)张院判之女,因居焉。”周德到张家做了女婿,从此在吴江定居下来。周德一支开始在烂溪两岸繁衍生息。《吴江烂溪家谱·谱序》载曰:“自寿一(德)而下昭然明白,敢尊为吴江周氏之始祖。”《越城周氏支谱》中《周氏寿一公世系表》记载:“德,赘吴江张氏,开族烂溪。六传吏部尚书用,谥恭肃。十六传(原文误,应为十传)御史宗建,谥忠毅,裔最盛,先世相传,逸斋公盖出其后云。”烂溪周氏家族自德之七世孙用,中了进士,当上工部、吏部尚书(俗称天官)以后,家道显赫,吴江周氏家族遂为东南望族。志书还记载说,平望同心村旧地原名烂溪村,因周用出仕而声名大振,改称周家溪。 吴江烂溪族是为绍兴鲁迅一支的直系祖先。周用后裔逸斋再从吴江迁返绍兴成为鲁迅家系的始祖。鲁迅二弟周作人曾说,其时间大约在明正德年间。鲁迅家系对烂溪族中出了名臣周用和忠臣周宗建(周曾孙,御史,被魏忠贤迫害致死)感到荣耀。 综上所述,周澳是周恩来和鲁迅家系的共同祖先,两家在周澳的下一代分支,他们两支各自的先祖周德与周完一是同父异母兄弟。绍兴老人朱仲华生前曾说,绍兴周家桥有一穴大坟头,旧时绍兴鱼化桥周氏(鲁迅家族)与宝佑桥周氏(周恩来家庭)均曾前往祭扫,足见周澳确为两家的共同祖先。 在吴江平望同心村周用的墓地,我们看到广袤的江南田野中,一丘黄土高高垄起,苗儿青青,树枝摇曳,唯有一块残缺不全的大青石是当年墓地的遗存。据当地老人介绍,墓地原占地面积约5亩,树林茂盛,有神道、一对石翁仲和数对石兽,还有三间坟堂屋。“文革”中,墓地坑穴内的两具棺椁俱被撬开,其中男尸身穿红袍,腰围玉带,棺内仅有一面铜镜。从棺内所衬的长方形红布上,人们依稀看见有“大明朝”、“太子太保”等字样。周用一生清廉,正如徐阶所撰《明周恭肃公墓志铭》曰:“公性孝友,而薄于嗜欲,历官四十余年,恒不以家自随。人馈之物,即果蔬,见之辄不怿,故而卒也,至无以市棺。”此与天官坟开棺所见的男尸的情况相符,故墓主当为周用无疑。 周用才情横溢,他还是“江南才子”、明代著名书画家唐伯虎的学生。他的父亲周昂、祖父周王宣均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光禄大夫,周用上两代夫妻合葬墓都在西亢圩。《明故周处士妻韩色硕人墓志铭》中记载:“硕人讳真,姓韩氏,……年二十而适吴江周处士宗瑞……墓在澄源乡西亢之原,合宗瑞府君。”所幸的是,该墓志铭已被周德华先生发现,尽管碑缘有些破损,铭文字迹漫漶,但还能辨认出与谱上的记载相一致。 概括考证成果,周恩来的祖先和鲁迅的祖先同出于湖南省道县周敦颐之后,又都入赘吴江,在吴江出了名臣以后,又传了数代,再归宗复迁。专家学者们还进一步认为,周恩来和鲁迅同是周澳之后,他们各自的祖先周德、周完一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鲁迅(周树人)和周恩来分别是周敦颐(濂溪先生)的第32世、33世孙。
周恩来的家乡周恩来的家乡是浙江绍兴。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扩展资料:
1951年,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偕孙子周尔辉赴京,见到了她多年想念的侄儿周恩来。其实,周恩来也在想念着这位对他有过养育之恩的婶娘。周恩来关切地问:“八婶,家乡人现在生活好吗?”
“比原来好多了。”八婶回答他。
“北乡人也能吃到大米饭吗?”
“现在还不能。”
听到婶娘的回答后,周恩来告诉她:“八婶,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啦,从洪泽湖一直挖到海,那时就更好了。我们淮安北乡人也就能长水稻吃大米了。”
周恩来说要开挖的这条大河就是现在的苏北灌溉总渠。它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东到黄海边的扁担港,全长168公里。
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调动下,苏皖豫3省共出动了130多万民工,用铁锹挖土,用石硪打夯,仅用83个晴天就全部挖成告竣,创造了人间奇迹,被当时前来参观的一些国际友人赞誉为:“中国人的手真是铁打的!”
淮河,这条为害千百年的“害河”终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服了。如今,水到淮安抽水站后,已经是“东西南北任调遣”的一番景象。周恩来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周恩来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区,已由当年南乡只能长一季小麦,秋天的水稻要看老天的“脸色”才能确定有无收成,而变成现在的旱涝保收了;北乡则由原来只能长些低产的旱谷作物,变成如今的水旱轮作,年年高产无忧的景象。
这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带给淮安的巨大作用。当然,治淮的巨大成果是惠及豫皖苏3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周恩来关心家乡、为人民办的一件最最具体的实事。笔者清楚地记得,就在苏北灌溉总渠开挖的同时,淮安来了4位高个子、大鼻子的苏联专家。
专家们帮助设计建造了淮安运东分水闸、运南节制闸、淮安船闸和运南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和科学化的经济企业,使昔日名气不大的淮安,成为苏北排洪、抗旱、航运和灌溉的枢纽,一个管水的中心。
所以,每当我站在苏北灌溉总渠的岸边,看到和听到那哗哗东流的河水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是为伟人周恩来唱出的关心家乡、热爱故乡人民的乡情歌、爱民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恩来及家乡
海棠依旧八奶奶在哪集出现第七集,海棠依旧八奶奶第七集出现。第7集剧情介绍八奶奶带着孙子周尔辉从淮安老家来到北京看望周恩来,见周恩来不在家,八奶奶给战士们讲起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思乡”的故事周恩来思乡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江苏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革命,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虽然思乡成病,但一直没有回过故乡。
周恩来思念家乡,多次说过自己要回家看看。
他在西花厅接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说:“1946年,我在南京梅园新村时,有一回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醒来后便想,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这些年多少事情等着我去做。
有时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难遣的烦恼,紧张得饭都顾不上吃,觉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爬爬鼓楼,放放风筝……”
为此,淮安县领导曾悄悄修缮了他的故居,并拓宽了南门大街等城区主要几条街道,维修了他放过鸽子的镇淮楼、攀登过的文峰塔,还疏浚了他划过小船的文渠。然而,这样的准备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没有回来。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淮安人传起了周恩来曾在飞机上看过淮安的故事。
扩展资料:
周恩来社会评价: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
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恩来
严以用权的历史典故严以用权的典故: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 张家人写了一封信, 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 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周恩来严以用权的故事:让侄子一辈子留在淮安周恩来 严以用权的故事:让侄子一辈子留在淮安 1961 年 7 月 3 日,周恩来的侄儿尔辉在北京结婚。结婚后,新郎回钢铁学院工作,新娘回淮安县工作,成了一对牛郎织女。当钢铁学院知道了周尔辉和总理的关系后,决定把女方调到北京。 周恩来知道后,亲自动员侄儿侄媳一起到淮安工作: “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大量压缩城市人口,国务院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尔辉夫妻很快回到淮安县, 同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 毛泽东同志严以用权的故事: “未便再荐”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严以用权的故事: “未便再荐”的故事。 李淑一是烈士遗孀, 又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 能诗善文,有人请求毛泽东将她推荐到中央文史馆。1954 年,毛泽东为此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 “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 ,文史馆选人以严而拒纳,这是严于用权,毛泽东同志“未便再荐” ,没有以权压人,这更是严于用权,同样都是为了一个“公”字。
周恩寿的个人轶事周恩寿生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04年4月8日。他出生后因皮肤稍黑,家里人便顺口喊他“小黑子”算作乳名,取学名恩寿,字同宇,也叫过桐宇。
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觉悟社交通员。1925年受党委派入北平宏达学院学习为掩护,做党的地下交通和宣传工作。
10月应周恩来、邓颖超之托,陪同邓母杨振德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在入伍生团的同班同学有林彪、文强、李运昌等,之后进入四期政治科。1926年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大队小队长,总政治部劳资仲裁委员会代表。
1927年春任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时,是“武汉中央军校各期学生共同讨蒋筹委会”执行委员,并在《讨蒋宣言》上署名,后遭通缉。
扩展资料:
周恩寿的—生是既为生活奔波劳碌,也为革命奔走的一生。他投身滚滚的大革命洪流,并曾在革命洪流的风口浪尖上拼搏、战斗。
他虽后来被革命浪潮涌到了一边,但他在哥哥的影响、教诲下,始终与中国的革命事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他是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过一定贡献的人,也是一位一生坎坷的人。
他生前的最后遗愿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也体现着他对故土亲情的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诚如周恩来1965年7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对另一位淮安老乡所说的“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周恩寿的故乡淮安,更理解他并期待着他的“叶落归根”夙愿的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恩寿
电视剧莽荒纪北山百微是谁 电视剧莽荒纪北山百微演员介绍电视剧莽荒纪北山百微角色介绍
冯俊熙饰演北山百微
应龙而来,匡扶正义,维护一方安宁。国之利刃,为国而战,不叫豺狼进犯。他位高而不倾权,天才而不恃才,执掌应龙卫精锐兵马,尊为皇族北山氏少主。谦谦君子,如彼北山。大夏王朝应龙卫北山百微是也。
冯俊熙个人简介
冯俊熙,出生于1993年9月6号,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表演系,中国内陆新生代90后演员、歌手,曾在“新小虎队”的选拔活动中摘得桂冠,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演绎生涯。2015年,冯俊熙在电视剧《海棠依旧》中饰演周尔辉。2015年,冯俊熙在王响伟导演执导的年代传奇剧《群英会》中饰演曾英寿。2016年,冯俊熙成功入选超级古装仙侠IP巨制《莽荒纪》的演员阵容,并出演“北山百微”这一重要角色。
周尔辉当年考了江苏省高考第一吗江苏高考,语、数、英,三门计分,共480分 其余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分成两大类 理科,必须选择物理,文科,必须选择历史 此外,在剩下的4门中还必须选择一门,理论上有8种组合,物化、物生、物政、物地、史化、史生、史政。
小编提醒:本文由PISI辛苦创作上传投稿,本站拥有所有权内容供参考学习,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网址:http://www.taop410.com/jdwx/40636.html